
3月29日,由劳动经济学会就业促进专业委员会联合西南财经大学、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等单位主办的“劳动经济学会就业促进专业委员会2025年一季度就业形势分析会暨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与政策创新研讨会”在我校隆重举行。来自中央党校、西南财经大学、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、中山大学等近50位专家学者、企业代表齐聚鹏城,共探就业形势新动态,共谋人才培养新路径。
会上,学校党委书记苗宁礼以《兰亭集序》记载的文化盛事为喻致欢迎辞,他表示,会议聚焦“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机遇与挑战”双维视角,既服务国家稳就业政策大局,具有民生意义,又着眼“学业—就业—产业”贯通的人才培养机制,具有教育意义。苗书记指出,高校毕业生就业兼具民生温度与国家战略高度。我校将毕业生就业作为“第一民生工程”,全力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。一是聚焦系统谋划,建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。二是优化产教融合机制,提高人才培养质量。三是注重精准服务,提升群体帮扶实效。苗书记建议,要推动构建“教育—产业”命运共同体,推动劳动经济与职业教育的交叉研究,打造开放共享的就业促进平台,并寄语青年“在时代浪潮中锚定人生坐标”。
随后,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总编辑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康养专委会主任刘学军进行致辞,介绍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的情况,表示此次会议围绕就业这一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议题展开研讨,共同探索高质量就业的实现路径,推动就业、收入与消费的良性成长,助力中国现代化事业平稳致远,并衷心祝愿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,每一位参会嘉宾在深圳收获满满。
学校党委副书记、校长王晖作《强化产教科融合,促进高质量就业》主旨报告。近年来,我校锚定“专精特新”企业端的新形态和新需求,创新“产教科”融合机制,联合华为、汇川技术等行业龙头共建现场工程师培养体系,将产业标准转化为教学标准,实现课程内容与关键技术突破同步更新;以“融入产业—服务产业—引领产业”为路径,通过校企共建深信创新港等平台,破解“关键领域人才供给滞后”难题,形成“教学改革随产业升级动态演进”的先进职教生态。主旨报告系统阐释了学校构建“专精特新高”产教融合生态的实践路径,凝炼了“战略—路径—成果”逻辑主线,凸显了我校的办学特色与就业实效。
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总编辑刘学军的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》主旨报告从中国历年GDP增速和中美经济对比来分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,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推动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加速涌现,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,开辟新领域新赛道,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,赢得发展主动权。新一轮科技革命下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、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、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新质生产力,需要加快市场化改革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,并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原所长孙诚、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陶然教授、暨南大学冯帅章教授、西南财经大学甘犁教授等学者,分别从国家政策、新质生产力发展、人口流动等视角解析就业结构性矛盾。
研讨会平行分论坛围绕职业教育、民营经济、劳动权益保障与大学生就业等主题展开深度研讨,从人才培养、企业需求变化、就业法律法规等角度多维破解就业问题,针对大学生就业的热点问题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,对话嘉宾积极参与发言和讨论,学术氛围热烈,研讨现场思维激荡,创意迸发,为当前大学生就业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。
会前,与会嘉宾实地考察了集成电路快封中心和汇川高等工程师学院,对我校的办学特色与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。
本次研讨会汇聚全国就业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,凝聚各方智慧,以政策解读引导趋势研判,进而探索路径创新,为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方案。(文/财经学院;图/党委宣传部)